工商备案能否规范电商行业促销乱相?
来源:
发布时间:2012/12/20
浏览次数:0
未来,电商企业举行大型促销活动需要向工商部门事先提请备案,并在两小时内回复用户投诉。昨日,北京市工商局、北京市商务委以及北京电子商务协会召集44家电商签署“网络零售业提升客户服务倡议书”的消息见诸报端。
来自北京市工商局12315投诉中心的数据显示,该中心今年接到的网络购物投诉已经超过了25000件,占到总投诉量的半数以上,并较去年同期增长了近两倍。在硝烟未尽的“双十一”、“双十二”促销大战上,电商网站不断刷新销售纪录和无数网友彻夜血拼一同勾画了一场“末日狂欢”。并不出意料的是,网购商品质量低、配送慢、售后差等等问题再次被消费者接连吐槽。一个总被提及的问题是,为何每次电商促销大战的风卷残云之后,总会留下一地鸡毛?
监管部门显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轮回一再上演。在这份由北京市三部门召集44家电商签下的“倡议书”中,要求电商做出包括承担包修、包换、包退;主动向消费者出具消费凭证或单据;保证信息真实性、价格准确性,不做虚假促销等8项承诺。“终于下手了”,不少人在微博中这样评价。
而 “倡议”和承诺真能成为一剂规范电商促销乱相的灵丹妙药吗?
事实上,电商企业的承诺并不少见。每到3.15等重要的时间节点,总会有电商企业站出来一本正经地向消费者承诺,而此类营销大于实际意义的承诺最后往往不能兑现。以被称为“电商三国杀”的“8.15”价格大战为例,以京东商城为首的三大电商企业,纷纷承诺所售商品价格低于竞争对手,而眼尖的消费者很快发现,几家电商的同款商品寥寥,而低价商品又总是处于断货状态,甚至很多商品比价格战之前还要提高了很多。电商的争相承诺就此演变成“组团忽悠”。
尽管电商纷纷标榜用户至上,但在通过烧钱、促销换取流量和市场份额进而俘获投资的电商逻辑面前,用户利益很难被摆在第一位。再加上“不促不销”的行业现状遭遇不断上升的成本压力,指望电商企业克己复礼显然不易,而希望通过一份没有写明罚则的“倡议”来规范电商行业的促销乱相,也只能显得软弱无力。
另一方面,此番“倡议”和承诺仅仅涉及在京电商,而阿里巴巴、易讯等等在北京以外地区注册并在电商市场上占有相当大份额的企业并没有被囊括其中,因而更不会受此约束。
圣诞、元旦的传统促销季将至,相信指望年底冲量的电商企业还会发起一波又一波的促销大战。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更高层面的监管机构能够尽快出台针对的电商行业的法律法规,在规范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同时,能够完善社会信誉体系,并切实地保障用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