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未来:纸质书媒和电子媒介分庭抗礼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1/12
浏览次数:0
“未来电子书将取代纸质书”———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微博)的断言,已经不止一次地在各类作家、文学家、电子书开发商口中复述。今年5月,作为本年度世界阅读日的推荐图书,由哈佛图书馆馆长达恩顿所著的《未来的阅读》继续强化这种论调,它深度探讨数字化生存环境下阅读的未来,为未来的阅读形式做出预估。
而刚刚开幕的深圳读书月系列活动,也把“新阅读”作为重头戏,各种电子媒介、新媒体所承载的阅读形式也成为本次读书月的亮点之一。借此契机,南都记者邀请各界阅读专家、文坛名人对未来的阅读做出估计和预言———未来的阅读界,传统纸质书媒和电子媒介是会形成分庭抗礼的格局,抑或是前者被后者彻底取代?在新媒体的推动下,阅读除了形式改变之外,是否也有本质上的变化?随着成功学、励志、厚黑专著愈发成为畅销书榜单上的热门主角,民众阅读的“功利化”倾向是否会成为未来阅读的主流?
环保意识使新读者疏远纸质书媒?
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副总经理何春华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将“新阅读”作为重头项目进行推介。“本届读书月将充分利用新媒体,推动新阅读,包括进一步推广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开展手机阅读季系列活动、手机新文学原创大赛、网上书友会和地铁微博小说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扩宽读书月的活动空间。同时面对深圳进入地铁时代这一新环境,适时提出地铁阅读概念,举办地铁图书漂流、世界名城的地铁图片文化巡回展、开通地铁读书月专列等活动,实现阅读进地铁,推动地铁文化发展。”
也就是说,除了电脑和网络,手机、地铁、微博也成为服务阅读的媒介。近年来,电子科技促进阅读方式的增长犹如几何级数般迅猛,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关注电子书市场。如今,不但电子书生产企业、传统出版商“杀入”这一领域,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也纷纷盯上了这块巨大的“蛋糕”,让本不平静的电子书市场,硝烟再起。此外,众多有偿数字阅读形式的出现、版权保护政策的升级,也在为电子阅读提供新的发展契机。
但一批怀有“旧书情结”的读者或文人,仍然对电子阅读抱有抵触情绪。围绕“电子阅读”与“传统阅读”之间的讨论和争拗,亦总是原地踏步。“电子阅读短期内很难取代纸质阅读”、“纸质阅读的舒适感、翻阅感是电子书媒无法比拟的”等老掉牙论调一直成为终结讨论的必备语录。但深圳罗湖作协主席吴亚丁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达了新颖的观点,“纸质阅读”向“电子阅读”的转变实质上是一种进化,传统纸质阅读的优势,都可以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逐渐淡化。“传统阅读中的‘翻书感’、‘品位感’,实际上都可以随着科技的发展渐渐模拟出来。”
“2008年,一项针对中国人阅读方式调查的报告显示,网络阅读的人数比例首次超过了书面阅读,这可以视作阅读进化史中的一个分水岭事件,而此后数年间,电子图书、电子图书馆、手机阅读器……陆续出现,所有的迹象和信息似乎都在表明,今后电子阅读取代纸质阅读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尽管,一定时期下会出现两种阅读模式共存的过渡状态,但二者之间的替代和更新趋势,却是十分清晰明了的。”吴亚丁表示。
电子媒介和纸质媒介“此消彼长”,使一些曾经奉若真理的论调失效“以前评价电子媒介的劣势,较为一致的论调是没有‘翻阅’的快感,一些年长的读者特别痴迷于拨弄书页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实际上只是一种习惯问题。如果一个读者从其年幼时分就开始接触电子阅读,自然不会过分纠结于‘翻书’欲,纸质阅读的习惯将会随着时间、随着新读者的成长而自然消逝。”
除了阅读习惯的改变,生活模式的都市化、现代化,也会对阅读模式构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之所以越来越钟爱电子书媒,原因大致有二:一、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和升级,纸质书籍不可能具备的海量储存、海量搜索、海量阅读功能在电子书媒中成为了现实,一些公益性的电子读物更提升了阅读的便捷指数;二、环保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都市人将会慢慢疏远纸质书皮,转投于不消耗木材的电子书之中。”吴亚丁说。
未来数字阅读将更重视智慧信息及高端信息
曾有学者断言,电子阅读能改变的只是阅读的形式和媒介,不能改变阅读的本质。但在吴亚丁看来,电子阅读、数字化阅读将会改变人们信息筛取、接收的方式,信息的重要性排序将发生巨变。“我觉得,阅读的‘本质’不会改变,是一种极其固执的说法。数字化阅读对读者阅读习惯、阅读受益方式都会构成很大的影响。这也是‘质’的改变。”
“前几年,网络刚兴起的时候,是数字化阅读的初级阶段,网络信息表现出巨量化、瞬间化、碎片化的特征,对于读者而言,面对海量信息,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如饥似渴地从中寻求实用、简明、有指导性的讯息,形成了‘重量不重质、重广不重深’的信息吸收模式。但是,数字阅读平台提供的大量信息,多半是较为贫瘠、缺乏深度的简介类、资讯类信息,精英信息、智慧信息、高端信息、观点信息等仍然是稀缺物质。”吴亚丁说。
因此,未来数字阅读的发展方向,或许会更加“重深重精”,而不是单纯追求“广度”。正如名门望族研究中心主任、深圳读书月重点活动“家庭智慧大讲堂”系列策划人蔡照光所说,未来的读者,会更重视“精阅读”和“深阅读”,不会停留在“泛阅读”和“浅阅读”的层面上。“即使是数字阅读时代,它们的关键词也并非只有‘短平快’,读者生活品位、知识结构的提升,自然也会促进他们自身对高端信息的需求,当然,数字阅读平台同样可以奉上精心筛选、细嚼慢咽的高端信息,这也是未来阅读发展的一个方向。”
“功利化阅读”未来仍将延续?
近年来,常年占据畅销书排行榜前列的书籍,多半绕不过“成功学”、“厚黑学”、“发财学”、“考试培训”等主题。这几乎成为当代“功利化阅读”倾向的一个鲜明佐证。“功利化阅读”遭到不少知名学者的锐利抨击,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就指出:“读书只分为两类:一种养心,一种养生。希望借看书来谋生,根本不能算是阅读。所以,读书无用,而无用之用,才是大用。”
易中天构想了一种彻底剔除功利元素的“无为”阅读境界,但吴亚丁的话又把我们拉回现实“‘功利化阅读’一定程度上有它的阶段性积极意义。毕竟,我们还是暂时身处一个物质、金钱相对稀缺的时代,不少基层读者仍在‘脱贫’‘谋生’等字眼中挣扎。因此,如何短期获得致富的窍门、靠谱的策略、实用的资讯成了很多都市人的当务之急。”吴亚丁预言,这种状态至少持续几年“功利式”阅读仍有很大的市场。
或许,阅读的未来图景难以充分预言,但不少读者已经开始构想自己心目中的“阅读乌托邦”。南都记者结合一批网友、读者的共识,把他们所祈愿的理想元素结合起来,拼凑成一幅带有科幻色彩的“未来版阅读地图”。在这幅“地图”中,人人都有极其旺盛的求知欲;人人都对高端信息、精英信息有着强烈的渴求;人人都能利用搜索工具或电子平台随心所欲地选取书目,从阅读意识、硬件、技术到信息选摘、排序能力都达到极致完美的状态,或许正是未来图书工作者、阅读达人们所致力的方向。